成效: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行业,电力行业企业在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方面责无旁贷。“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对减少资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与部署,积极推进“上大压小”,优化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加大二氧化硫治理和节能减排管理力度,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为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十一五”前四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超额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目标。2006年1月-2010年7月,电力行业已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77万千瓦,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在2008年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末供电煤耗目标(355克/千瓦时)的基础上,2010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继续下降至335克/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0年,全国电网线损率继续下降至6.49%,比“十一五”确定的7%的目标值低0.5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电网线损率居同等供电负荷密度条件国家的先进水平。
这是一些充满希望的开端
——从2004年开始,我国燃煤发电碳排放强度开始呈持续下降态势。从2005年开始,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与此同时,电力行业碳排放总量增速也在放缓。
——电力企业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开始试点。2004年华能集团就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绿色煤电计划,并于2005年底,联合大唐、华电等7家大型央企组建了绿色煤电公司。2008年7月,我国首座年回收能力3000吨的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建成投运。在此基础上,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建设的10万吨/年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装置也已投入运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装置。2009年1月,中电投采用自主研发技术和国产化设备在重庆合川双槐电厂建设了年产1万吨液体二氧化碳的捕集装置并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二氧化碳捕集自有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2009年11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成立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中心,旨在适应我国日趋严峻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促进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2010年9月,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及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立,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重大措施及相关工作计划的研究等随之展开。”
|